对话全国人大代表张庆生:我国氢能产业链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
“氢能”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代表与委员们建言的高频词之一。全国人大代表、中国石化(600028)中原油田执行董事、党委书记张庆生也递交了关于推进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。
“近年来,国家及各省市层面陆续出台一系列氢能产业支持政策,国内氢能产业链建设日趋完善,但总体来看,该产业仍处于政策扶持及市场培育阶段。”张庆生告诉贝壳财经记者,氢能产业发展尚面临绿氢成本竞争力有待提升、氢能应用场景有待丰富等不足。配合国家发改委与国家能源局发布的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-2035年)》,中国石化也提出将以打造规模最大、科技领先、管理一流的中国第一氢能公司为目标。
为了推进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,张庆生建议进一步优化国内氢能产业链布局结构,加快统筹建设氢能标准体系,加快氢能交通产业链发展,同时加快绿氢产业链发展。“长远来看,电解水制氢与可再生能源结合,规模潜力更大,更加清洁可持续,是最有潜力的绿氢供应方式,需要专门针对绿氢出台扶持政策。”张庆生表示。我国氢能产业链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
贝壳财经:我们关注到,你今年递交了推进氢能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建议。为什么会提这方面的建议?
张庆生:氢能是来源丰富、绿色低碳、应用广泛的清洁能源,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、应对气候变化和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战略选择。当前,全球主要国家高度重视氢能发展,世界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布局氢能产业,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了氢能发展战略,并在工业、建筑、交通、储能发电等多领域开展实践,逐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。
2022年3月23日,国家发展改革委、国家能源局发布《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(2021-2035年)》,明确了氢能在我国低碳转型中的战略定位,为氢能中长期发展描绘了蓝图。为深入贯彻落实绿色低碳发展战略部署,中国石化于2022年9月发布实施氢能中长期发展战略,将以打造规模最大、科技领先、管理一流的中国第一氢能公司为目标,按照“加氢引领、绿氢示范、双轮驱动、助力减碳”的思路,重点围绕氢能交通和绿氢炼化两大领域,大力发展氢能一体化业务。
截至2022年底,中国石化建成加氢站98座,在全国占比约30%,已经成为全球建设和运营加氢站最多的企业。受经济性、技术水平及应用场景的制约,我国氢能产业链建设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。作为能源企业,我们对保障能源安全、发展绿色清洁能源,助力碳达峰碳中和有义不容辞的责任。结合我国氢能产业链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,为进一步推动我国氢能产业迅速发展,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更多力量,我提出了这方面的建议。氢能产业仍处于政策扶持及市场培育阶段,发展面临成本等问题
贝壳财经: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尚存在哪些不足或难点?
张庆生:近年来,国家及各省市层面陆续出台一系列氢能产业支持政策,国内氢能产业链建设日趋完善,但总体来看,该产业仍处于政策扶持及市场培育阶段,发展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不足:
一是绿氢成本竞争力有待提升。我国绿氢资源富集区与主要应用市场区错位,风光等可再生资源主要在西北部,绿氢炼化、交通应用主要集中在东部、南部及沿海地区,导致绿电制氢成本短期内仍高于化石能源制氢。二是氢能应用场景有待丰富。受经济性及有关行业标准制约,氢能应用场景仍然较窄,氢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增长慢、实际利用率不高,部分地方政府补贴难落实且有退坡趋势;绿氢在电力、化工、冶金、建筑等领域的利用规模较小、推广难度大。三是技术装备自主化水平有待提高。我国目前在燃料电池、氢能储运等领域的部分关键材料、技术与产品还处于研发阶段,产品性能有待进一步验证,存在国产化程度不高、对外依存度较大等问题。
贝壳财经:如何解决这些不足,有何建议?
张庆生:一是进一步优化国内氢能产业链布局结构。延续氢能交通领域支持政策,同时重点推动绿氢在工业应用方面有关鼓励及支持政策的出台,如:对于绿氢生产或消纳企业给予一定的财税支持,并在相关企业经营业绩考核方面给予激励支持政策等。二是加快统筹建设氢能标准体系。进一步完善氢能在船舶、机车等重型交通,冶金、化工等工业脱碳,储能、发电等能源电力领域标准规范覆盖,加快明确基础设施建设领域政府监管体系,有效发挥政府和政策引导作用,进一步拓展氢能应用场景。进一步明确氢能产业链“制储运用”各环节的管理规范及相关法律法规体系,形成统一高效的氢能项目审批管理制度。三是加快氢能交通产业链发展。一是明确支持传统加油站升级为综合加能站,明确支持加油站依法依规开展加氢站、充电站、换电站、分布式光伏发电站的建设与运营,将传统加油站升级为综合加能站,满足多元化补能需求;二是进一步规范加氢站建设和管理优化流程,在国家部委层面明确归口管理部门,与加油站、加气站归口管理部门保持一致,加快制定规划、报建、竣工验收、经营许可全流程的管理办法,引导地方制定审批流程;三是进一步加快氢能示范城市群政策落地,形成多样化的氢能交通应用场景。四是加快绿氢产业链发展。加强绿氢产业顶层设计,从国家层面规划一批绿电制氢、储氢、用氢重大工程,有序推动绿氢在交通、储能、发电、工业等领域应用;加速推进氢能产业化集群建设,形成一批供氢中心、氢能装备制造中心、用氢示范群。加速绿氢产业链国产化替代和示范,完善碳标签制度和法律法规体系,制定完善氢能行业规范、制度法规框架体系以及技术规范,形成统一行业标准。长远来看电解水制氢是最有潜力的绿氢供应方式,需专门扶持政策
贝壳财经:我国绿氢产业链发展还需要哪些政策、市场等外部支持?
张庆生:目前氢能主要来源仍是灰氢,生产成本上相较绿氢具有优势,但化石能源储量有限,且制氢过程仍存在碳排放问题;工业副产制氢产量有限且供应辐射路程短。长远来看,电解水制氢易与可再生能源结合,规模潜力更大,更加清洁可持续,是最有潜力的绿氢供应方式,需要专门针对绿氢出台扶持政策。
一是做好区域规划,防止重复建设。建议国家统筹规划氢能产业建设,提高氢能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,构建清洁化、低碳化、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。同时结合全国各地企业、科研机构等自身优势和短板,因地制宜、因情施策,合理布局氢能制备、储运、加注、应用等产业链相关项目,稳慎有序推进项目建设,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。二是依托龙头企业,加快示范应用。建议依托中国石化等氢能各领域龙头企业,推动绿氢在化工、冶金、交通等多领域的广泛应用和快速发展,围绕构建全链条、全过程的绿氢应用生态,支持一批基础好的绿氢应用场景,加强研发上下游配合与新技术集成,打造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标杆应用场景,加快形成有效的氢能产业发展商业化路径。三是加大产业扶持,促进绿氢发展。建议鼓励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,进一步加大对绿氢制备产业的扶持力度,加强绿氢产业在氢能规划中作为主要发展方向的战略地位,出台专门针对绿氢产业的减税补贴政策,如减免绿氢制备和使用绿氢企业的各项税费、氢燃料电池汽车免收高速过路费等政策;针对绿氢制取装备关键技术、材料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应用设立科技专项,加大专项资金投入,降低绿氢成本,提升绿氢应用占比。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朱玥怡编辑 徐超校对 刘军
相关推荐
- 因石油泄漏问题频发 美国与加拿大间一石油运输管线被限流
- 发布于: 03月10日
- 中国煤炭运销协会:焦炭市场初步筑底 预计有望回升向好
- 发布于: 04月23日
- 一季度有色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分析座谈会召开
- 发布于: 04月23日
- 单周5000亿 5月末地方债发行量骤升 6月专项债或继续“赶进度”
- 发布于: 05月30日
评论已关闭。